一:Python的起源
1989年的圣诞节期间,吉多·范罗苏姆为了打发时间,决心开发一个新的解释程序。
1991年,第一个Python解释器诞生,它是用C语言实现的,并且能调用C语言的库文件。
二:解释器
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任何除机器语言以为的语言,所以必须要把程序员所写的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,计算机才能执行程序。
将其他机器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的工具,被称为编译器。编译器翻译有方式有两种:一个是编译,另一个是解释。区别在于翻译时间点的不同。
当编译器以解释方式运行的时候,也称为解释器。
编译型语言:程序在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,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,运行时不需要重新翻译,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。程序执行效率高,依赖编译器,跨平台差些。
解释型语言:解释型语言编写的程序不进行预先编译,以文本方式存储程序代码,会将代码一句一句直接运行。在发布程序时,看起来省了道编译工序,但是在运行程序的时候,必须先解释在执行。
对比:编译型语言比解释型语言执行速度快,解释型语言比编译型语言跨平台性好。
三:Python 的设计哲学
1 优雅 2明确 3简单
开发者哲学是:用一种方法,最好是只有一种方法来做一件事。
四:Python基础
一:第一个程序 print("hello worid")
二:注释:方便自己方便他人理解代码。 #的使用,单行注释;“““多行注释”””
三:算术运算符:+ - * / 、//(整除)、 %(取余数)、**(幂)
四:变量:就是将一些运算的中间结果暂存到内存中,以便后续代码调用。
1 必须由数字,字母,下划线任意组合,且不能数字开头。
2 不能是python中的关键字
3 变量具有可描述性
4 不能是中文
五:常量 始终不改变的量 如π、MY_BIRTHDAY = 1991
六:用户交互 input
需要一个变量接收输入的内容,接收的数据类型全部都是str
七:数据类型:
int 整型、float 浮点型、字符串 str 、布尔型 True False
查看类型的函数 type()
互相转换的函数 int() float() str()
八: if 条件:
结果
九:while 条件:
循环 体
计数器
关键字: break continue
作业:
1 #输出除7外<=10的数
count = 0
while count < 10:
count += 1
if count == 7:
continue
print(count)
2# 求1-100的所以数的和
count = 0
sum1 = 0
while count < 100:
count += 1
sum1 += count
print(sum1)
3# 输出1-100内所以奇数
count = 0
while count < 100:
count += 1
if count % 2 != 0:
print(count)
4# 输出1-100内所有偶数
count = 0
while count < 100:
count += 1
if count % 2 == 0:
print(count)
5# 求1-2+3-4+5...99的所有数的和
odd_count = 0
even_count = 0
odd_number = 0
even_numbers = 0
while odd_count < 99:
odd_count += 1
if odd_count % 2 != 0:
odd_number += odd_count
print(odd_number)
while even_count < 99:
even_count += 1
if even_count % 2 == 0:
even_numbers += even_count
print(even_numbers)
result = odd_number - even_numbers
print(result)